健康宣教|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科学预防

      手足口病 & 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发生于 1 ~ 7 岁的幼儿,尤其是 5 岁以下, 4 ~ 7 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近期全国各地就诊患儿人数剧增。

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。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,很多宝爸宝妈瞬间“脸盲”,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,撞脸指数高达99.99%。

 

      什么是手足口病?
 

     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(型)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 71)最为常见。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口痛、厌食、低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,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

 

     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?
     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~10岁儿童,多发于夏秋季,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由不同类型病毒引起。潜伏期3~10天,多以突发高热开始,24~48h可达高峰,升至39~41℃,伴头痛,咽部不适,肌痛等。婴幼儿常有呕吐,拒食,甚而发生高热惊厥。持续4~5天后,咽部出现红色小丘疹,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,其周围绕以1~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,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,软腭区缘和腭垂,经1~5天溃疡愈合,一般3天内退热,症状消失,本病预后良好。

 

 

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区别
 

 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,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,具有一定相关性。

 

根据有关部门统计,手足口病患者有1%的几率感染并发症,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,常见有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炎等,有时往往危机生命;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,及时送去就医,切勿拖延。

 

 

传播途径

 

 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(粪——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

 

如何预防及护理?

 

注意隔离

1.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

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最好是在体温正常、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,一般来说,共隔离 2 周时间,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,传染性是最强的。

2.多通风

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。

3.家长也需警惕

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,家长也尽量少串门,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/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。

 

注意卫生、饮食休息

1.宜清淡、可口、易消化饮食为主。

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、半流质食物,如面汤、稀饭、米糊、母乳等,避免过咸、过酸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2.在发病的一周内,休息很重要。

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;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,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。

3.注意勤洗手

尤其是在饭前便后,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,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,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。

  

 

 

观察病情

1.注意观察患儿的症状

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、有无肢体抖动、易惊、皮肤温度以及呼吸、心率、血压等,一旦出现危重信号,需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
2.定期监测体温

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,如体温超过 38.5℃(腋温),每 1 ~ 2 小时测一次体温,并要注意有无寒战、惊跳、烦躁不安、胡言乱语、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,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。 

 

儿科专家介绍

蓝兴利  主治医师

医疗经历和特长: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,曾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、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修学习。对儿科疾病诊治和危重病人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熟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和相关目标疾病。

 

儿科门诊开诊时间:周一至周五 8:00—11:30,14:30—17:30

咨询电话:0763-3370136

 

创建时间:2023-06-09